柔熾‧心‧抽象 ─嚴玟鑠繪畫個展
4/15/2016 - 4/28/2016

柔熾‧心‧抽象 ─嚴玟鑠繪畫個展

 

4/15/2016 - 4/28/2016

 



抽離,或最真實的人性筆觸與信仰渴慕
─嚴玟鑠的抽象畫詩意及宇宙觀詮釋

文:吳士宏 
(本展策展人、視覺藝術創作與評論者、好時光文創傳媒執行長、台灣超媒體匯流產業策進會理事長)

  從熱抽象到冷抽象,從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到日本具體派抽象畫,從幾何抽象到抒情抽象,從禪風抽象到太虛抽象、甚至有後殖民主義批判抽象。不論是康定斯基 (W. Kandinsky, 1866~1944)或蒙德里安 (P. Mondrian, 18721944),不論是波拉克 (J. Pollock, 19121956 ) 或趙無極 (19212013),任憑藝術大師的抽象創作探詢,藝術史家的掘考研究,對一般藝術觀賞者或收藏家而言,對抽象畫中符號眼花撩亂、或象徵歷歷在目之餘,最想知道的可能有二:這些非具體人物或萬物的畫風與主題想要表達什麼?以及,為何普遍難懂的抽象畫在藝術收藏市場能享有高價值?

抽象:人渴慕與神溝通;人類領受神旨意的視覺化
  若從數千來的歷史視野觀之,猶太教等某些古老宗教禁止描繪人物,卻造就了裝飾藝術;可說是抽象藝術的前導。漢字書法,特別是草書、當代藝術中的行動或圖像化書法,也被認為是強調氣動神韻與詩畫合一意境的抽象藝術。也不難了解,是楔形文字或象形文字的創造者,似乎也都是從宇宙萬物的具體形象或造型的觀察、抽象化或表徵化的結果,並被賦予語言符號的意義或符意,以便滿足人與人,以及人與神 (造物主) 的溝通功能;人類學研究發現的世界各種族難懂的圖騰,也有類似的形成原由與抽象功能。
  視覺藝術範疇中的抽象,因此是復古,是返璞歸真,也是人類原初的、最真實的筆觸,抽象甚至可視為是:人類對神的溝通及渴慕的行為;是人類領受神旨意的視覺化與符號化。當代抽象畫家的心靈深處,在我看來,就承傳了我們的老祖宗的文化資產及屬靈基因。抽象畫創作者依據自身的價值觀、處世觀、宇宙觀以至於宗教信仰觀及其體驗程度,回應造物主。就如,嚴玟鑠的作品標題慣以節氣更迭與自然現象命名,或意指紅塵世間;並常以地平線景觀構圖,或大色塊層層包覆,投射心境起落並抽離,或將悲喜交加又顛覆;結果在一連串的抽象語彙操練、卻又綴語修補中,融出獨特的抽象畫面。

抽象畫家:抽象的語彙抽離;畫家的心靈真實不離
  只是,嚴玟鑠的抽象繪畫,筆觸比較當代、俗世,也隱含憂慮與極欲抽離的痕跡;也有某種很吸引人的「神美」、很像馬上親見這位藝術家本尊的熱情底蘊;以及,偶在溫

 

嚴玟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