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小鎮典雅 沈啟源 攝影個展
6/2/2012 - 6/14/2012

鹿港小鎮典雅  沈啟源  攝影個展

 

6/2/2012 - 6/14/2012

 



根據台灣史書的記載,明代末年起,大陸福建興化府人民,即已乘船渡過「黑水溝」來此港口胼手胝足的開墾拓荒,主要從事農耕、捕魚、養鹿等產業活動。1624年(明‧天啟4年)荷蘭殖民者在台南安平建築「熱蘭遮城」,以從事貿易、行政等統治管理,崇禎15年(1642)荷人佔據全台灣。1661年(清‧順治18年)開台國聖王、延平郡王:鄭成功自金門率領鄭軍在安平港打敗荷軍,次年正式收復台灣。康熙22年(1683)清將:施琅率軍征台,隔年8月鄭氏第三代:鄭克塽降清,台灣被劃入中國版圖,並設立台灣府(台南府城)管轄。此年起,清廷開放海禁,促使泉州、漳州及潮州百姓相繼移居鹿港。其中,以泉州人最多,約佔80[[][%]]的比率。因此,此舊鎮被稱讚為最具「泉州風」的城鎮。
由於鹿港位居台灣西部海岸的中央地點,並且鹿港溪流經此河港出海,成為當時最具港闊水深的天然良港之一。同時,也擁有廣大富庶且盛產農作物的彰化平原腹地,以將當地大量的蔗糖、稻米輸往大陸銷售,再運回各種日常用品販賣。因此,讓鹿港成為台灣中部地區貨物的集散地及轉運站,其陸路貿易涵蓋台中、南投等地。乾隆49年(1784),清朝正式核准鹿港與福建泉州的蚶江港互相通商往來,更吸引不少泉、漳、粵的移民大量湧入此商港,從此展開貿易興隆、富裕繁華的黃金時代,直到道光30年(1850)海港逐漸產生泥沙淤積的貿易量最高點。在此璀璨繁榮的時期中,沿著各個碼頭區域,逐漸發展成跟河道平行的長條帶狀商行街道,形成八大商郊雲集、店鋪林立、商街屋頂不見天的大型商業聚落。在船行集中區內,各式商船小舟往來頻繁,人潮洶湧熱鬧喧嘩,城市人口曾高達10萬以上(2011年是8.5萬人)。每日皆有百艘左右的大型三桅帆船:戎克船(最大重達5百公噸)進出此商港,並在碼頭停泊處直接裝卸貨物,由此可想像往昔都會薈萃茂盛的風采。不祇成為全台最大的貿易港,也是第二大都市,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譽。祇是好景不常,因1894年(光緒20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次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台灣被滿清皇朝割讓給日本帝國當為殖民地佔據,促使鹿港富商大多返回大陸或海外僑居地,造成當地人口大量減少。除此,也因河港嚴重淤塞,讓港灣功能逐漸式微,及1908年竣工完成通車的台灣西部南北縱貫線鐵路未經過此地等不利因素下,促使商業經濟逐漸沒落蕭條,大部份居民紛紛遠走他鄉出外謀生。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於1934年實施「市街改正」政策,大量強制拆除舊街道,以拓寬馬路,

 

沈啟源